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日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澄清中美经贸关系事实,阐明中方对相关问题的政策立场。
白皮书指出,美方近期先后发布“美国第一”贸易、投资政策备忘录和“美国第一”贸易政策报告执行摘要,对中国产品全面加征额外关税,包括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对中国加征关税、征收“对等关税”并进一步加征50%关税,还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提出征收港口费等301调查限制措施。
面对新一轮“贸易战”,我方有哪些应对举措?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破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专家 万喆:目前中国的应对逻辑,应该是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破局。
首先是市场多元化,2024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已经接近半壁江山,中欧班列开行量也是有所突破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无缝衔接,形成了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国产替代攻坚方面,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也在不断提高。稀土出口管制直击美国的军工生产。
内需托底方面,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两新”“两重”等一揽子政策的托举下,发放消费券,推动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去年来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接近70%,消费市场成了我们的一个稳定器。
中国将加速制度创新与科技突围
从长期布局看,还是制度创新和科技突围。在规则重构上,中国现在倡导“三零原则”,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通过海南自贸港、数字贸易试点等深化开放,与美国的保护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在国际的全球治理问题上,WTO改革呼声高涨。新兴市场国家要求增加在IMF等机构的投票权。中国也在全力推进,帮助全球治理新秩序的重塑。
科技自主方面,我们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在不断提升,半导体、AI算力等领域也涌现了一批领军企业。国产GPU的市占率在提高。
金融韧性上,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了100多个国家,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机制也在加速演进。中国外汇储备,目前应对外部冲击应该说还是有足够的韧性和准备的。
未来,信心来源是还来自中国经济的抗压基因。
我们有超大规模的市场,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目前的一揽子政策,能够托举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整体能力应该说还是持续增强的。另外,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此外在5G、新能源等领域也形成了“灯塔工厂”的集群。一些企业也具备了从芯片到终端的垂直整合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专家 万喆:我们的政策灵活性是比较强的,包括今年看到,财政赤字率提升、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工具的储备都非常充足,降准降息的空间仍存,所以也能够根据外部冲击,动态调整政策组合。
从历史启示和未来展望,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终将反噬其身。中国还是以“精准对等+制度创新”,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范式转型。我们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更大。美国的债务高企、滞胀风险,也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所以我觉得,未来博弈的最终赢家还是要属于那些坚守开放合作、推动创新发展的国家。
上一篇:陈吉宁会见芬兰议长哈拉-阿霍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