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杨果、李刚 等 康复杂志
如今,外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些朝九晚五的“打工人”,点外卖是快捷解决一日三餐的方案。外卖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常因其油多肉少菜少等健康问题被人诟病。在人们对外卖是否营养健康议论纷纷时,你是否考虑过,除高油、高盐的食物外,包装食物的塑料餐具中暗藏的微塑料,已成为新的健康隐患。
餐桌上的微塑料,令人防不胜防
可能你会对微塑料一词感到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物,微塑料指的是直径5毫米以下的塑料颗粒,其中有些更微小的又被称为纳米塑料(<1微米)。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塑料制品,在自然环境下都会或多或少地分解出微塑料颗粒。
一次性塑料餐具因其价格低廉而被广泛应用于外卖行业中,除塑料餐盒外,塑料也会以塑料勺、塑料手套、保鲜膜等形式出现在外卖食物包装及餐具中。由于使用方式的不同,我们在外卖中接触到的塑料种类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等。这些塑料餐具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释放微塑料颗粒,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释放的微塑料颗粒也会增多。
图片来源:pexels
一项研究表明,每周食用4~7次外卖食品,可能会摄入12~203个微塑料颗粒。从塑料餐具中释放的微塑料颗粒会随着食物被我们吃进身体,并可能带来健康风险。除了外卖中的塑料餐具外,餐桌上的瓶装水也是摄入微塑料的一大途径。202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挪威当地超市4个品牌的瓶装水中,平均每毫升水中检测出1.66×108个纳米塑料颗粒。
此外,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也会导致摄入微塑料增多,如将食品连同塑料包装一同加热等。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与室温储藏相比,塑料食品包装放进微波炉加热的情况下会释放更多的微塑料颗粒。部分婴幼儿平时会有啃咬塑料玩具的习惯,这也可能会导致摄入微塑料颗粒。研究发现,婴幼儿的胎粪及粪便中存在微塑料颗粒,也证明了使用奶瓶或塑料玩具可能是婴儿摄入微塑料的来源。
延伸阅读
生活里无处不在的微塑料
除了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塑料制品,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会成为微塑料的来源。大量塑料垃圾被丢弃在自然环境中,经过风吹日晒雨淋,逐渐释放出大量的微塑料颗粒,并通过风和水流散入空气和大海。此外,部分清洁用品及化妆品中的塑料微珠、清洗衣物时脱落的纤维碎屑,也会经由污水管道排入水中。空气中的微塑料颗粒可被人直接吸入体内,并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中山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在18位不吸烟者的肺泡灌洗液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证明了空气也是人体内微塑料的来源之一。而水源中的微塑料,除了被我们直接喝入体内,也可能被浮游生物和鱼虾蟹贝摄入,进而端上我们的餐桌。
微塑料可能成为“血管刺客”
微塑料并不像金针菇一样只是我们肠胃的“过客”,足够小的微塑料颗粒可以通过黏膜被吸收入血,从而随着血液进入身体中的各个器官。有多项研究证实,人体内血液、关节、动脉、肝脏等多处均有微塑料的存在。
北京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人体的动脉样本中含有4种微塑料:PET(73.70%)、PA-66(15.54%)、PVC(9.69%)和PE(1.07%)。其中PET主要用于制作矿泉水瓶,PA-66主要用作合成纤维衣物,PVC和PE则常作为塑料袋及食品包装的材料。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体内微塑料的来源。
图片来源:pexels
虽然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微塑料会让我们患上心脑血管疾病,但其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可能危险因素。2024年,一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发现,在接受颈动脉斑块切除术的患者中,检测出微塑料颗粒的患者要比未检测出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表明了微塑料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潜在联系。
而来自动物研究的数据表明,微塑料可作为重金属的载体,进而引发内皮细胞和其他血管细胞的氧化应激、炎症和凋亡,从而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另外一项研究则发现,给鸡喂食含有微塑料颗粒的水和食物6周,通过解剖鸡脑切片观察,发现喂食微塑料的鸡脑中存在更多的出血灶及微血栓,表明摄入微塑料可能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
此外,微塑料也可通过影响血栓形成来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在大鼠的动物模型及体外实验中,加入微塑料颗粒会使小鼠红细胞更容易聚集并形成血栓;同时,微塑料也会促进凝血酶的生成,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微塑料对于血脂代谢及动脉粥样硬化也有影响。
小贴士:减少微塑料摄入的建议
既然微塑料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减少微塑料的摄入呢?只要知道微塑料的来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虽然环境中的微塑料难以避免,但我们依然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减少微塑料的摄入。
1.尽量选择使用淀粉或纸质餐具的外卖商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卖商家开始使用纸质餐具或压缩淀粉餐具,选择这样的外卖商家,就可以在享受外卖便利性的同时减少微塑料的摄入。
2.减少饮用瓶装水的次数。瓶装水是微塑料颗粒的一大来源,减少饮用瓶装水的次数也能有效减少微塑料的摄入。
3.正确使用塑料制品。避免连同食品包装一同加热、用塑料袋装高温食品等行为,就能减少微塑料的释放。
4.加强环保意识,正确处理塑料垃圾。尽量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以减少塑料垃圾在自然界中释放的微塑料,保护自然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文 |杨果、李刚、黄正昱、熊昕丽、石达普尺、董梽伟、张凯欣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
指导专家/张玥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编辑 | 张灵
审核 | 叶海霞
监制 | 李文井
医学支持 | 上海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
往期回顾
• • • 《康复》杂志原创出品,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于后台回复“转载”获得授权
点"
"更健康
原标题:《让血管受伤的微塑料,悄然潜伏餐桌》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