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摩登中产
龙脊之上,周期之交。
01
李兆基 11 岁时,一夜之间体会了 " 腰缠万贯 " 和 " 一无所有 "。
那夜长云遮月,出门前,父亲将家中金铺细软,塞入长腰带,缠在他腰上,以防劫匪。
归家路上,果然中伏,他夺路而逃,但劫匪对幼童也穷追不舍,逼入小巷后,搜身扯走腰带。
1938 年的夜晚无比漫长,狼烟摇荡,金价暴涨,蒸汽和电能在远方咆哮,然而机遇都在高处。
一个周期在混乱中开始,普通人能做的,也只有守住生活。
李兆基有个少年玩伴,同住顺德,大他三岁,名叫郑裕彤。
他被抢那年,郑裕彤远行澳门谋生,投奔指腹为婚定下的未来岳父。
郑裕彤在澳门金铺做杂役,扫厕所,倒痰盂,闲暇便察言观色,琢磨生意。
逃亡的人潮涌向澳门,郑裕彤看到商机,在码头举牌,引导外乡人到金铺换钱,带动生意。
人潮中,有同样来澳门避难的郭得胜,郭得胜出生在离顺德不远的中山,逃难澳门后,开杂货店维生。
一年后,广东潮汕大山里,12 岁的李嘉诚也出发了,他随父亲翻山越岭,走梅县,穿惠州,经鲨鱼涌到深圳,月夜入香港。
他每晚睡在钟表铺狭窄过道上,父亲病故后,浪迹香港,在茶楼跑堂,在五金厂当工人,最后从库管转做销售。
每天,他背着装样品大包出发,渡轮过海,穿行街巷,走路都要比别人快:
" 别人做 8 个小时,我就做 16 个小时,开初别无他法,只能以勤补拙。"
每个周期的起始,总颠簸又艰难,所能倚靠的,唯有勤勉。
他奔走最多是上环,郑裕彤的周大福和郭得胜的鸿昌百货,都设在此处。
两人都是 1945 年来港,郑裕彤推出 9999 足金,每日盘货至凌晨;郭得胜继续卖杂货,因不跟风涨价,被同行笑为 " 老实商人 "。
3 年后,李兆基从顺德出发,也加入港漂,同样把金铺设在上环。
上环几步之遥就是海港,那年太平洋海风温暖,世界正开启漫长的和平年代。
历史已完成曲折的蓄势,第一批机会,留给认知领先的人们。
郭得胜挖掘出日本拉链商机,郑裕彤提前拿下钻石牌照,李嘉诚读行业杂志看到塑料时代即将到来,转型成为 " 塑料花大王 "。
很快,更大趋势到来。香港中环夏蕙餐厅,商贾云集,五湖四海的风声都汇在早茶桌上。
李兆基在此结识郭得胜,1963 年,李兆基、郭得胜和冯景禧三人,成立 " 新鸿基 ",进军房地产。
李兆基擅长楼盘推销,郭得胜热衷巡视工地,那年香港地产低潮,但新鸿基浑水逆行,不亦快哉。
李嘉诚、郑裕彤都在同一时期,涉足地产,那些低价买入的土地,成为日后帝国的基石。
低潮短暂,大宗商品轮动开启,整个六十年代,香港 GDP 增速达 12.7%,楼市昂扬向上,四人命运再不相同。
那些年,报上常见李嘉诚照片。他在拍卖场高举右手,专属标题 " 擎天一指 "。
1972 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郭得胜的新鸿基,李兆基的永泰建业,郑裕彤的新世界。同年上市。
" 四大家族 " 的叫法,在香港不胫而走。
港剧《大时代》的故事,便以这一年开篇。那些波澜壮阔也波谲云诡的故事,都以此为起点。
新鸿基上市时,原计划筹资 1 亿港元,但热情港民抢购了 10 亿港元。新世界上市后,飞速集资 1.94 亿港元,郑裕彤以此买下 20 余楼盘。
1972 年,郑裕彤联手赌王何鸿燊,打造珍宝海鲜舫。
那巨船停在避风塘,耗资 3000 万港币打造,最多可容 2000 人就餐。每夜,上万霓虹闪烁,照得南湾五彩流连。
有客自海上来,会见一艘灯火通明的巨船,从模糊变得清晰,那即香港。
02
1976 年,香港电视台第一次拍摄《射雕英雄传》,豪侠引弓射雕,箭头向上。
那年香港推出 " 居者有其屋 " 计划,计划在新界东的沙田,填海建楼。
四大家族罕见联手,合资 2060 万港币,拍下沙田第一城项目。不到十年,投资回报便超千倍。
拍地时,李兆基雄心万丈,写书自序,称香港 " 万商云集,人口荟萃 ",预言 " 长远着眼,必尺土寸金 "。
周期曲线昂扬,如同龙脊,攀龙而上的大亨们,很快遇到更大市场。
1977 年,李兆基和郑裕彤,回到阔别近 30 年的老家顺德。岁月如山峦,翻山满是乡愁。
两人修桥补路,捐建学校,仍觉不足,筹划做更多实事。
在广州,他们住进唯一涉外的东方宾馆,房间破旧,服务落后,官员宴请时,突然停电,发电机折腾许久不灵,只能改烛光晚餐。
两人动念,在广州建一所顶级的国际化酒店。
四大家族在内地再次联手,李兆基、郑裕彤、郭得胜、李嘉诚等人合组财团,在广州开建中国大酒店。
中国大酒店成为香港大亨投资大陆的起点。
此后,李兆基参与了国内最早新式小区修建,大举进军内地房地产;郭得胜四处拍地,王府井陆家嘴常见新鸿基招牌。
李嘉诚在潮州建公寓,建医院,捐建大桥,8 亿创办汕头大学,60 亿入股盐田港,并在长安街边开建东方广场。
郑裕彤将酒店从广州,一路建到北京、上海、西安和杭州,并兴建发电厂和高速公路。
97 香港回归前,交接场馆无人敢承接,唯郑裕彤拍板承诺,97 年 5 月前必然完工。
回归当夜,维多利亚港烟花璀璨,香港会展中心灯火辉煌,郑裕彤豪笑大醉:
" 我就在会展中心的庆典现场,心里非常荣耀。因为这是我建的,我比谁都自豪!"
1990 年,郭得胜因心脏病去世,给三个儿子留遗言 " 鸿基永固 "。
出殡当日,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扶灵,港媒评论称,这几位扶灵者,已掌握半个香港的经济命脉。
此后开启的九十年代,四大家族雄踞香港之巅。排名已近固定:李嘉诚第一,李兆基与郭得胜家族交替第二,郑裕彤稳居第四。
1997 年,四大家族均入全球财富榜前 25 名,财富总和超 440 亿美元,相当于 7 个广东的 GDP。
TVB 里,豪门剧长盛不衰,每部都有四大家族的影子。
《大时代》里,刘青云卧薪尝胆搏杀命运,然而真正让香港股市起死回生的,还是惊鸿闪现的大亨。
那位大亨,化名韦嘉诚。
大亨们的故事在荧幕中,在云端上,港民只余仰望。
传闻中,大亨们热爱打纸牌,顺带完成过亿生意,另一个社交场是高尔夫球,一洞百万,输赢都一笑而过。
郑裕彤常年居住的浅水湾豪宅,98 万元购入,后升值两千倍,至 20 亿元。外出打球时,他爱开劳斯莱斯出门,车牌 "8888",独一无二。
他的新世界中心设在尖沙咀,施工时,他有空必到,喜欢站在最高处,望维港落日余晖。
维港金鳞浮荡,云中的故事已不可考,狮子山下歌声渐渺,张子强恍如一梦,转眼便行至世纪交接处。
1999 年国庆,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长风浩荡,他们意气风发。
03
千禧年后,两年间,郑裕彤在内地开了 100 家周大福专营店。
他和朋友说 " 投资内地热情高涨 ",并在天津、沈阳和武汉,买荒地,盖平价楼,卖给中低收入人群。
有人劝他项目不赚钱,他说,这是他以自己的方式爱国。直至离世,郑裕彤都是投资内地金额最多的港商。
2012 年,86 岁的郑裕彤退休,半年后中风昏迷,4 年后病逝。
少年便相识的李兆基扶灵,并第一次写挽联:
今时今日知己离去
既感悲伤倍觉孤单
传奇渐成往事,晚年,李兆基每次路过他和郭得胜创立的新鸿基招牌,总是深有感触:
"SHK 代表我们三个英文字母,他们已经不在,我亦年纪很大,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郭得胜病逝后,留下的三个儿子上演豪门恩怨,一度对峙公堂。最后以兄弟阋墙,母亲被告,董事入狱做结。
内斗最激烈的 2012 年,有老友清明节看到,郭得胜的墓前无人打理,香灰洒落墓前,碑上金漆剥落。
四大家族渐下神坛。2011 年,李光耀受访时,评价李嘉诚:
李嘉诚有什么畅销全球的产品么?没有,他只是收购地产、港口、零售业、通信公司,全靠和垄断结盟。
两年后,那年意气风发的马云说:这是互联网的时代,不再属于李嘉诚了。
同一年春天,李家的香港货柜码头,工人举起他的照片,画上魔鬼双角和獠牙,不满工时工薪。
工人们抗议,要求政府设立 " 李嘉诚税 ",李嘉诚回应," 树大招风 "。
那年李嘉诚,连续第 15 年成为全球华人首富,而世界已失平静。
四大家族以不同方式走入黄昏。
恒基地产股价自交棒后,年均增长率从 5.8% 降至 2.1%;新世界发展因激进扩张债务飙升,新鸿基则因官司元气大伤中。
今年 3 月 17 日黄昏,97 岁的李兆基去世。晚年,他致力慈善,《大公报》评价称," 一生回馈社会,贡献国家,爱国心长存 "。
李兆基离世后,四大家族创始人仅剩李嘉诚一人。
港媒称,一个时代已转身告别,李嘉诚是最后的 " 旧神 "。
旧神站在长江集团 70 层办公室上俯瞰,众生如蚁,维港如画,会当凌绝顶,但也高处不胜寒。
近十年,TVB 剧中,首富形象一路走低,外观都是光头戴镜,但行为却是操控房价,垄断市场。
梁文道说,最近几年坐出租车,司机讲起李嘉诚," 十个里有十个会立刻大骂 ",港人亲近的李超人早成往事。
2010 年,曾跟随郭得胜 8 年的助理出书,讲述 " 地产霸权 "。
港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四大家族垄断产业,压榨悄无声息。
屈臣氏是李家,711 是李家,楼盘是李家,港口是李家,电力是李家,游荡在空中的电话和宽带信号,依然归属李家。
金融时报称,除非有人愿意迁岛,才能与李氏业务划清界线。而小学生作文里,这里是 " 李家的城 "。
李兆基离世时,港媒称:
香港能有今日之辉煌,离不开传奇商人的付出。但香港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是拜几大家族所赐,这就是 " 商人经济 " 的一体两面。
3 月 28 日,深陷风波的李嘉诚,暂缓出售港口,而他面临的抉择,又何止港口。
郑裕彤去世时,特朗普第一次担任总统。李兆基去世时,特朗普已卷土重来。贸易战让东西风云变幻,怒海咆哮,巨大的多米诺骨牌,正轰然倒下。
周期再次轮转。四大家族的兴衰,便是一个完整的周期故事。
周期之初的勤勉,黄金时代的借势,垄断财富的保守,周期交接的狼狈,以及当下的惯性、进化和抉择。
他的抉择,成为四大家族最后的黄昏悬念,而答案将写进历史。
其实,很多年前,他已将答案刻在黑色签字笔上。
2013 年,长实集团周年晚宴,同事请李嘉诚题词,他想起《管子•乘马》里的话,后刻在笔上,送给高管: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那是穿越周期的大亨们,最深的心得。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