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智驾狂飙,年轻人遭遇“惊魂历险记”

  • 经济
  • 2025-04-05 08:43:04
  • 31

原创 Tech星球团队 Tech星球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文 | 王琳 任雪芸 翟元元 林京 陈桥辉 张宁洢

封面来源 | 图虫创意

5天前,一辆小米SU7 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导致司乘人员3名女大学生身亡,目前事故仍在调查。

4月1日,小米公司公布该起SU7高速上碰撞爆燃事件信息显示,车辆出事前处于NOA(Navigate on Autopilot,通常被称为领/导航辅助驾驶)智能辅助驾驶状态,3位女大学生的离世,再一次引发了公众对智驾安全性的大讨论。

智能驾驶,无疑是新能源汽车下半场角逐的核心突破点,肩负着提高驾驶效率、解放人类双手的使命;但同时,一些车企对智驾的夸张宣传,让不少消费者觉得智驾已经可以替代人类大脑的决策,尤其是在高速路段等复杂高风险路况。

事故因此频发,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涉及自动驾驶系统的致命事故同比增长27%。

智驾,全称智能辅助驾驶,不过为了宣传方便,车企们在宣传时默契地去掉了“辅助”两个字,智能驾驶、智能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等概念变得模糊。

根据国际公认的划分标准,汽车自动驾驶可分为六个等级:L0级到L5级,等级越高意味着自动化程度越高。其中,L0,对应完全手动驾驶,L1是辅助驾驶,L2是部分自动驾驶,L3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L4是高度自动驾驶,L5是完全自动驾驶。

但是,国内大部分智驾功能只局限在L2级别,好一点的到达L2.5级别,能够到达L3级的几乎没有。

而L3级别也只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而非完全自动驾驶。这也是责任划分的关键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规定,L2级及以下车辆的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除非能证明系统存在设计缺陷。而L3级及其以上,车企则需要承担一定责任。

喜欢拥抱新生事物和新技术的年轻人,成了智驾的尝鲜者,一些人盲目相信智驾,甚至依赖智驾。为此,Tech星球访谈了多位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年轻人,有人因智驾踩过坑,交过学费,买过教训,甚至是经历“生死惊魂”的险情。

这些年轻人逐渐意识到,任何状态下,都应该把安全掌控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依赖硬件设备、算法等多重因素的机器决断,不能盲目相信一些被吹得天花乱坠、尚不成熟的智驾。

高速突遇路障,NOA退出,两秒惊魂脱险

讲述人:上班族,驾龄:5年

最近看了小米汽车公布的德上高速事故的时间线,发现我也有过一段类似的经历。

去年下半年,我开了一辆新能源汽车从北京去外地,导航显示路况很通畅,虽然有一些大货车,但总的来说车流量不算大。

之前多次在相对低的速度下,断断续续地使用过城区NOA,遇到过一些掉头过不去,以及掉头走到非机动车道的情况,但都没出什么事故。

所以开到京哈高速上,我很放心地打开了高速NOA功能。那段高速路程大概有接近200公里,我设定的时速是120公里,前半段路况很好,除了变道和超车的逻辑比较奇怪,整体感觉还是比较平稳,没什么危险。

但随后连续几次遇到前方修路,车辆多次突然降级,因为当时高速车不多,加上我及时接管,也没出什么问题,所以只要走出修路路段后,我还是继续打开了NOA功能。

然后,我在后面就经历了非常惊险的情况。当时我在最左侧车道,后面有个货车,隔壁车道也有辆货车。我的车突然预警,我看到前方出现了修路的路障,也就一两秒的时间,车辆就自己退出了NOA,让我接管,还好我注意力算是集中,往右打了一把方向盘,几乎贴着隔壁的货车钻了出去。

当时完全没有思考的时间,全凭本能动作,还好路障不太长,我能钻出去,并快速调整到远离货车的车道,避免了事故。但这次之后,我就不敢在高速路段使用NOA功能了。

出匝道路口智驾不会变道,避让不及发生剐蹭

讲述人:上班族,驾龄:7年

前年年底的时候,我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之前一直开的都是燃油车,也没什么智能驾驶的功能,换了新能源车后就觉得很新鲜,想多用下销售介绍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在我提车半个月时,有次在路上看前后都没车,我就打开了城区的辅助驾驶功能,车机也提示我进入了领航辅助阶段,就这么平稳地走了一段路。

后面按照地图显示,我应该出匝道进入别的道路了,但车还在最左侧的道路上,我当时想,可能它设置的变道时间比较晚,但一直到距离匝道口只有500米时,它还没有变道,而且车流量也开始变大了,我就有点慌了。

我通过方向盘上的按钮给了两次指令,但都没变过道去,当时我慌得不行,只想到不能错过出口,就自己往右变道,因为排队的车比较多,预留变道的距离又很短,我没把握好方向盘,压着车道的导流线擦到了匝道的墙,还好当时车速不快,所以车身擦的并不严重。

不过,更让我后怕的是,当时差点儿导致后面的车追尾,突然连续变道,也被很多车“嘀”了。

当时,我也是第一次使用智能辅助驾驶,而且过于信任软件了。这两年,我对这种功能只会在一些相对安全的场景下使用,而且会及时去干预它。

经常遇到智驾决策不合常理,险些追尾

讲述人:在读研究生,驾龄:1年

我是不怎么信任智驾的那批人。就体验来看,自动泊车好用,这个我会用,开高速或高架偶尔拿个东西、喝瓶水、回复一下消息时,我会用智驾帮我代开一段,还有智驾在高架堵车路段比较省事,不需要人频发踩刹车和油门。但城区意义不大,L2级别智驾在复杂路况处理能力,我感觉很一般。

购买智驾车是因为当地的车牌政策,纯电新能源免费绿牌,其他车型则需要较大的费用。

可能因为我自己是计算机科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算法,但不是智驾算法,我个人比较谨慎,对开车这种场景下的应用,要求会高一些,毕竟哪怕准确率达到99%,出现1%的错误时,我希望控制权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由机器做决策,毕竟车辆如果出事故,后果还是很严重的。所以,我会使用智驾算法,但会时刻监督并进行接管,不会完全信任智驾算法。

虽然,使用智驾目前还没遇到过什么事故,但发现智驾出现决策不合常理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在高架的智驾过程中,侧前方有车辆,即将进入匝道下高架,人眼结合经验以及语音播报提示前方有长实线,应尽快变道,智驾严格按照限速来开,变道超车速度非常慢,等到实线时,算法为了不违反交规终止超车并减速,但当时我正后方有一辆车在跟着我跑,我正前方车道没有车辆,所以突然减速显然不合常理,容易引发追尾事故。

还有一次,在市区道路中,为了避让其他车辆占我的车道行驶,智驾避让右车占道往左打方向,但我左侧有一辆车,方向幅度超过了人打方向幅度,我判断有蹭车风险于是一把抢过方向盘控制。

此外,还有一些场景,包括看到一些头部新能源车企开智驾功能的违章行驶,以及所有的视频直播,以及自己的体验来看,目前的智驾都不如人开的好,缺少经验判断,开车过于死板,但过于灵活又不能保证安全,那不如我自己开。

我觉得,新手司机还是老老实实练车,智驾是辅助驾驶,是省力的,而不能依赖它,因为它开的不如人,新手依赖智驾遇到紧急情况会缺乏判断和处理经验,容易出事故。

识别雪糕桶不精准,不敢完全托付给智驾

讲述人:上班族,驾龄17年

我是两三年前,就开始体验新能源汽车智驾功能了,平时租车也使用过好几家不同品牌车企的智驾功能。

就智驾体验而言,高速上感觉都大差不差,各家车企的智驾功能也没有印象特别深的地方。

使用智驾过程中,偶尔也遇到过一些状况。有一次晚上,我开着一辆新能源车,在无路灯乡间小路行驶的时候,智驾给我来个主动急刹,我没看到路上有什么障碍,但不知道车是不是感应到了什么东西,还误识别启动了主动急刹车,吓我了一跳。

个人觉得,精准识别是大多数车企智驾功能有待提高的地方,我开过两辆不同品牌的新能源车,在识别雪糕桶方面都不精准。所以,那种施工路段我是蛮有体会的,碰到特殊情况肯定是提早接管自己驾驶了。

小米事件后,我对智驾的态度肯定是更谨慎了,绝不会脱离方向盘,视线不在路面上的。现阶段智驾肯定还是不能跟老司机比。确实就是辅助驾驶,给你多一点信息反馈、警告提醒什么的,长途时减轻疲劳,也就这样,完全托付给智驾不敢的。

轻信销售忽悠智驾功能,新手司机险酿悲剧

讲述人:刚毕业大学生,驾龄: 2年

“帅哥,这款车的智驾系统可是L3级别的,在高速上完全能解放双手,比你导师还靠谱!” 去年年底购车时,一家新能源车4S店的销售小王拍着胸脯向我保证。

当时,我望着展台上那辆流线优美的新能源车,脑海里已经浮现出自己在高速路上享受智驾乐趣的惬意画面。可没想到,智驾功能差点让我出了事。

我是一名毕业不到一年的大学生,拿到驾照也才一年多,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对汽车的新科技充满了好奇。于是,在销售的一顿忽悠之下,入手了一辆宣传智驾功能超厉害的新能源汽车。

一个周末,我开车去邻市找朋友玩。在高速道路上,像往常一样开启了高速NOA。当时路况不错,车辆不多,智驾系统控制着车速和跟车距离,我甚至还抽空回了几条工作消息。

就在我逐渐放松警惕时,前方一辆货车突然变道,还掉落了一个大型货物。按常理,车辆的智驾系统应该迅速做出制动反应。可那一刻,车辆居然毫无反应,眼看着就要撞上,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后背冷汗直冒。

千钧一发之际,我猛地回过神,双手迅速握住方向盘,猛踩刹车。刺耳的刹车声响起,车子在距离货物不到半米的地方停了下来。那一刻,我瘫坐在驾驶座上。

这次经历之后,我去社交平台上找到了不少博主因为车辆智驾功能导致事故的经历,发现车辆销售宣传时号称能应对各种复杂路况的智驾,实际上并不完全靠谱。特别是,销售在宣传时,夸大了它的功能,让我误以为可以完全依赖它。

为把车卖出去,一些车企的销售,除了宣传夸大智驾功能,还有一些套路。我在购车时,试驾路段选在新修的一条滨江大道,销售小王让我开启智驾功能,“你看,双手离开方向盘也没关系”,他示范性地松开手,车辆依旧保持车道居中。后来我才知道,这可能是他们专门针对试驾路段,在智驾方面做的优化,让消费者觉得“哇塞”。

搞清智驾的边界,避开雷区

讲述人:上班族 ,驾龄8年

我是一名拥有13万公里驾驶纪录的女司机。今年3月刚接触智驾,至今驾驶经验累计不足100公里。开启智驾有时候是想偷懒,或者有信息需要回复的时候,有时候纯粹体验智驾效果。使用智驾一般场景有两种:高速上车不多的时候,或者城市里车不多的时候。

智驾体验下来,有一些惊喜的地方,也有让人失望的不足之处。惊喜在于,不管高速,还是城市道路,智驾比较灵敏了,尤其是自动泊车。

失望在于,首先,遇到过两次车自动变道到高速辅路和公交车道,其实变道后就没路了,我不得不退出智驾;其次,因为交规限速,我经常嫌它慢。

除了这几个场景,我基本智驾一小会儿,就要退出自己驾驶了。智驾没有我开得快,我想超车的时候,智驾并不想,所以也退出了。

买车之前,去试驾体验智驾,对智驾还是一无所知,觉得它无所不能。自己买车了以后,从智驾手册视频上了解到了智驾的边界,真的只是辅助驾驶,我觉得这个认知很重要。

其实,智驾安全提示已经做得不错,我觉得路况挺好的时候,它都提醒注意前方路况,司机分心也会提早进行安全提示。

有几个场景,我是避免不用智驾功能的,第一,晚上灯光不足、道路线路不清晰时;其次,车上带着老人孩子时,因为我智驾经验不多,我不知道会出现什么不确定的情况,所以带人时我宁愿自己开。

晚上、高速修路,我觉得这都是智驾要避免的雷区。新车提车后,也不要立刻体验智驾功能,一定要看完APP里智驾学习手册,并且通过“考试”才可以开启智驾。

这次小米事件后,我对智驾态度没有特别的变化,因为我一直都是持谨慎态度,会继续探索智驾能够带来的便利性边界,但不会幻想智驾能够替代我驾驶。

对智驾产生依赖心理,麻痹大意差点撞车

讲述人:上班族,驾龄:2年

一开始买车的时候,我只购买了普通的辅助驾驶功能,今年升级了更全面的智驾功能。

升级之后,我还蛮开心的,赶紧使用了两次侧方停车和倒车入库,确实要比自己开要方便,但车停得有些歪,因为它对停车框识别其实没那么准确。

而且,辅助停车也遇到过BUG,有一次车机显示识别出来的车位,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当时,我还是使用了自动停车,不过脚一直在刹车上踩着,倒车眼看着马上要撞到旁边的车上了,车机还是没有转向或者减速,我一脚刹车防止了撞到后车上,不然都不知道怎么赔。

后面我也尝试了更多的功能,但尝鲜的过程中却差点出事故。在一次正常行驶过程中,有右向车要加我塞,我不想让,就给了一点油门,但是辅助驾驶就紧急制动急刹了,后车差点撞我车上,幸好距离不是太近。

因为知道开辅助驾驶后,会有防撞预警,有时候距离前车太近,或者和前车的距离快速减小时会提醒,心里就可能有点依赖智驾功能,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麻痹大意。在一次正常行驶过程中,变道之后,前车突然急刹车,结果系统没有提醒,因为开车的过程中是有一段反应距离的,反应过来之后离前车已经很近了,于是我就急踩刹车,差点追尾了,确实挺吓人的。

这几次小事故,让我对智驾这个事儿更谨慎了,现在哪怕是开智驾也要时刻集中注意力。

有话要说...